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豐麗莎
他年過古稀,卻精力充沛;他義務講解,卻樂此不疲。
他用虔誠而熾熱的心,收集老物件、老故事、老習俗,采集民間記述,將抗日英雄劉洪范的紅色歷史復活;他用初心和信仰書寫對黨的忠誠,一年365天主動清掃紅色紀念館衛(wèi)生,擦拭每一個留下來的歷史物件,不讓其沾染上絲毫塵土……他就是廣饒縣大碼頭鎮(zhèn)小劉橋村村民劉述政,一位年過古稀的義務講解員。他每年為游客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講述革命故事,將遠去的抗戰(zhàn)英雄事跡鮮活地展現(xiàn)出來,讓廣大群眾深受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。
劉述政主動承擔起紀念館內(nèi)的清潔工作。
“革命先烈們把對勞苦大眾的愛化為戰(zhàn)斗中同敵人搏殺的力量,不怕犧牲、勇往直前,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,把滿腔的熱血灑在祖國的大地……”走進小劉橋村紅色教育基地,凝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,75歲紅色講解員劉述政清晰有力的聲音,帶著游客重溫那段戰(zhàn)火紛飛的歲月。
歷史因銘記而永恒,精神因傳承而不滅。在這個小小的紀念館里,劉述政數(shù)年如一日地堅守著,用虔誠而熾熱的心,以古稀之年將一個個動人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,讓年輕一代了解紅色歷史,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共同去追逐那段光榮的歷史,緬懷革命先烈、追紅色記憶、尋紅色足跡、承紅色精神。
劉述政是土生土長的小劉橋村人,他最早的紅色教育啟蒙來源于革命老戰(zhàn)士劉述訓。
中學時,劉述政常去劉述訓家中玩,聽他講述劉洪范烈士的抗日故事。革命烈士劉洪范是劉述訓的入黨介紹人,劉洪范是“北平三虎”之一、“膠州戰(zhàn)斗英雄”“爆破大王”……一個個機智勇敢、憂國憂民、誓死不屈的英雄故事一直存在于劉述政腦海中,帶著幾分英雄色彩的紅色精神在劉述政幼小的心靈深處扎根、發(fā)芽。
“我平時就喜歡搜集各種文史資料,特別是涉及小劉橋村歷史的。在大碼頭實驗中學教書時,我會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,他們聽后深受感動!眲⑹稣f,2006年退休后,仍有許多學生追問這些故事,他就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挖掘整理小劉橋村的歷史演變、抗日戰(zhàn)斗等資料中,想著把故事充實起來、傳承下去。資料中每條線索的整理都十分費工夫,有的需要數(shù)月,有的需要數(shù)年,雖已是古稀之年,但劉述政依舊精力充沛,樂此不疲,將小劉橋村寶貴的紅色歷史進行傳承。
在劉述政的堅持與努力下,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紅色文化的重要性。
2017年7月,經(jīng)過小劉橋村“兩委”研究,決定把烈士劉洪范故居在維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固維護設計。劉述政和村民們東奔西跑,經(jīng)過一年的努力,收集整理出部分老物件作為展覽品陳列。
2018年6月,紀念館正式建成開館。而劉述政在本應含飴弄孫的年紀,卻主動請纓,成了劉洪范革命烈士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,把時間都奉獻在了這個平凡的崗位上,保留住了那些為國家、民族流盡最后一滴血汗的英雄們的紅色記憶。
推開紀念館北側(cè)小磚房的門,里頭擺滿了抗日軍用千層鞋底、水壺等物品,這間房就是劉洪范等人開地下會議的地方!俺隽朔块T,靠右側(cè)墻邊有一扇半人高的小門,從這里可以直接通向蘆葦蕩,躲避日軍搜查!眲⑹稣榻B,為了盡可能還原真實的細節(jié),他時常騎著電動三輪車,風雨無阻,一趟又一趟地拜訪老同志,努力記錄下各村革命先烈們的生活經(jīng)歷及歷史背景,為后人們提供更有吸引力、說服力、真實性的紅色故事。
擔任講解員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,為了講好紅色故事,劉述政還學會了使用電腦,用大量的時間在網(wǎng)上搜集材料,認真做好筆記,不斷豐富自己的講解內(nèi)容。
“要搜集更多的材料,挖掘更多的細節(jié),充實紀念館的資料,不能讓那段歷史被遺忘了,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把紅色文化發(fā)揚傳承下去!眲⑹稣f,為了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參觀者充分理解紅色故事,他反復琢磨,整理了幾套不同的講解詞,做到“因人施解”,以實物展陳、圖片展示、故事講解等方式,使參觀者現(xiàn)場互動、親身體驗,把他們帶回當年的崢嶸歲月。
自小劉橋村紅色紀念館開館以來,劉述政就一直堅守在崗位上,親自講解接待參觀人員超過10000人次,在他看來,建館就是為了講真實的故事,用真實的力量打動人心,追溯過去,才能更好地通往未來。
傳承紅色文化,不僅僅是懷舊,而是要讓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新時代的價值觀念相對接。
為了讓這些紅色故事更具有時代氣息,劉述政把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與之相結(jié)合,用新的表達方式,傳承發(fā)展紅色精神、深拓紅色文化時代內(nèi)涵!帮嬎荚,不忘初心,我們可以告別苦難,但絕不能忘記歷史,作為紀念館講解員,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故事繼續(xù)講下去,把紅色資源利用好、把紅色傳統(tǒng)發(fā)揚好、把紅色精神傳承好!眲⑹稣f。
隨著紅色文化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,劉述政的講解任務也日漸繁重,從各地慕名而來的人們一股腦地涌入小劉橋村紅色紀念館,多的時候一天要講解幾十場。
劉述政的口袋里總是帶著一包潤喉片。問其原因,他解釋道:“有時候來聽課的人一波接著一波,講解密度大、時間長,又沒有空喝水,嗓子發(fā)炎已經(jīng)是老毛病了!睙o論刮風下雨,頭疼腦熱,只要有聽課的學員來,劉述政就絕不請假。
作為紀念館里唯一的工作人員,劉述政還負責著館內(nèi)的衛(wèi)生清掃,深夜也要留在館內(nèi)巡查。在紀念館創(chuàng)辦期間,他收集資料、布置展館、寫講解詞、夜間巡邏……一人承擔了多項工作。
如今,紀念館已經(jīng)是全市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在紅色精神熏陶下,小劉橋村口口相傳著抗戰(zhàn)故事,代代傳承著紅色基因,凝聚了農(nóng)村發(fā)展精神力量,成了生態(tài)宜居、美麗幸福的村莊,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、省特色旅游村、省鄉(xiāng)村振興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創(chuàng)建村等榮譽稱號。
“對我來說,每講解一次就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,紀念館雖然很小,但是意義重大,我熱愛這份工作,想將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宣傳出去,將小劉橋村的歷史文化傳統(tǒng)傳揚出去,將紅色教育發(fā)展起來。”對待這份工作,劉述政不只是盡責,更是充滿了愛意和深情,現(xiàn)在他有了新目標,就是建起“挎包精神”展覽館,向新的年輕一代傳遞勇于擔當、不怕吃苦、敢于拼搏的精神,匯聚起更多更強大的奮進力量,讓紅色精神在傳承中煥發(fā)新的時代光芒。